整理/Miki
台灣罹患淋巴癌的人數逐年攀升,是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的第九名。什麼是淋巴癌?好發於哪些族群?又該如何治療才好呢?
淋巴系統是人體循環系統的一部分,由淋巴液、淋巴管、淋巴結、淋巴組織、淋巴器官組成,存在於大部分器官當中,它宛如樹枝一般的網狀結構遍佈全身,肩負起對抗疾病和感染的重責大任,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。因此,當淋巴系統的細胞產生惡性病變,或分化為突變細胞時,就可能轉變為惡性淋巴瘤,俗稱「淋巴癌」。
淋巴癌主要分為「何杰金氏淋巴瘤(Hodgkinsdisease)」和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(non-Hodgkinslymhpoma)」兩大類,前者在1832年被湯瑪士.何杰金(Thomas Hodgkin)醫師發現而得名,其餘的淋巴癌一般被歸類為後者。
〈1〉何杰金氏淋巴瘤:
好發於15∼40歲或大於55歲族群,西方人的發生率高於東方人。
〈2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:
以中老年人居多,台灣人好發此類,但只要治療得當,多數患者痊癒率高。
淋巴癌成因尚不明 高風險族群須留意
目前淋巴癌的成因尚無法完全確定,但普遍認為可能是因為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,包含高齡者、愛滋病患者、BMI過高者、有C肝病史或有家族病史者,都是罹患淋巴癌的高風險族群。當免疫失調、受病菌感染或罹患其他自體免疫疾病,可能使淋巴球遭到感染而發生基因突變,而快速繁殖的異常淋巴球會累積在淋巴系統中,導致淋巴結腫大,最後演變為淋巴癌。淋巴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,若發現「燒、腫、癢、汗、咳、瘦」等六大症狀,就可能是罹患的警訊。
〈1〉燒:沒有被病原感染,卻不明原因發燒。
〈2〉腫:頸部、腋下、鼠蹊部等淋巴結位置出現腫塊。
〈3〉癢:身體容易搔癢。
〈4〉汗:夜間盜汗。
〈5〉咳:不停咳嗽並伴隨喘氣。
〈6〉瘦:三個月內體重減輕5%以上。
淋巴癌分多種類型 治療方式各有差異
各類型淋巴癌的疾病進程不盡相同,治療策略也有差異,需要透過病理切片檢查,才能精準制定出合適的治療方案。若為低惡性、疾病範圍僅限局部的淋巴癌,可考慮以放射線治療為主;高惡性的淋巴癌惡化速度較快,也因為病灶分散,容易侵犯胃、腸、腎臟等淋巴結以外的器官,因此較適合全身性的化學治療。若治療效果較差或復發,則可考慮利用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的「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(俗稱自體骨髓移植)」來治療,效果也十分理想。
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的執行方式,是先讓患者接受高劑量的化學藥物治療及全身放射線照射,盡可能清除體內殘餘的癌細胞後,使用血液細胞分離機來收集周邊造血幹細胞,每天約4小時、前後2∼4天,直到造血幹細胞足量,再送入-150℃的超低溫冷凍設備存放。接著,將收集到的正常自體周邊血幹細胞像輸血一樣輸回患者體內,接著留院觀察3∼4週,確認血球恢復正常功能,移植才算完成。
接受自體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 須經專業醫師評估
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雖無法完全保證不復發,但能增加治癒率或延長無病的存活時間,可說是治療淋巴癌的選項之一。然而在移植之前,患者必須先經過化療及放療,使白血球、血小板的數量在2∼3週內短暫下降至極低水平,因而提高感染和流血風險,也會讓患者出現食欲不振、噁心想吐、黏膜破損、腹瀉、發燒等症狀,必須在隔離病房接受特殊護理,並利用靜脈注射營養液來維持足夠養分。
因此,若要接受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,應由醫師詳細評估,根據年紀、腫瘤惡性程度、臨床分期及其身體狀況來考量,確認患者是否有足夠體力承擔副作用,才可做出最佳的判斷。最後提醒讀者,維持健康的方式萬變不離其宗,建議平時就要維持規律作息、適度運動、多吃蔬果,也要攝取優質蛋白質,藉以降低罹癌機率。若發現罹患淋巴癌的警訊,就要儘速就醫診治,亦可下載全台第一個淋巴癌數位工具「淋巴癌攻略」,獲得更多相關資訊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