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劉雨靈;本文感謝楊國輝醫師提供專業諮詢
整形醫美風氣愈來愈盛行,令愛美民眾趨之若鶩,但醫美糾紛也時有所聞,其中又以收費及廣告爭議最多。面對琳瑯滿目的廣告與促銷手法,民眾應如何慎選醫師?
日前醫改會的一項調查顯示,醫美診所的醫療糾紛,在5年內從過去的5%飆升到15%,增加了3倍,其中又以收費及廣告爭議最多。光是台北市2015~2018年就裁罰了455件違規醫療廣告,裁罰金額3,084萬元,是相當驚人的數字。仔細探究原因,或許是源於快速發展的醫美產業,業者為搶食市場大餅,許多醫師進軍整形醫美領域,形成「非專科醫師」跨科開刀、「整形名醫隨人喊的」的怪象,消費者在不了解的情況下,往往衍生許多醫療糾紛。
醫美自立證書≠專科醫師
一般消費大眾多以網路資訊來選擇醫師,常見手法是以「專家」、「名醫」稱呼,再加上低價促銷的療程,以致溝通不良、與期望有落差,自然就醫療事故頻傳。令人疑惑的是,台灣的醫療水平及整形外科技術在國際上有目共睹,醫師的訓練扎實嚴謹,為何會引發如此高比例的醫療糾紛?
究其原因,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國輝認為,許多醫美診所醫師在網站上不提及醫師專科別,或在牆上懸掛非部定專科的專科證書,如「微整形專科證書」、「美顏專科證書」等,但衛服部並無此專科設立;除衛服部所公布的23個專科外,其他民間學會自行頒發的專科醫師證書,皆不可自立專科。他強調,部定專科醫師在領取證書前,皆於該領域受過嚴格訓練,但若醫師跨出原本專科領域,甚至剛從醫學院畢業拿到醫師證書,就開始執行美容手術,醫師缺乏足夠訓練,等於直接拿民眾「練刀」,醫療風險相對增高。
確認醫事人員資格
整形外科醫師養成不易,除了7年的醫學院,還要接受外科、整形外科訓練6年,再加上3年美容外科臨床訓練,才能幫患者進行手術。但依目前法律規定,只要有醫師執照,都可以從事醫美,也無需額外受訓,這也使得醫美醫師服務品質良莠不齊。
楊國輝理事長表示,以衛服部去年公告可執行的8種特定美容醫學手術來說,整形外科醫師是唯一所有手術皆可施作的科別,建議民眾在手術前要審慎停看聽,可上衛服部網站的「醫事查詢系統」查詢醫師及診所是否具專業資格;同時,在執行療程前檢視同意書內容,確認操作雷射、超音波等醫療儀器者是否為醫療人員,以保障自己的權益。
小心勿掉入促銷地雷
醫美診所為吸引消費者,削價競爭推出各式五花八門的促銷花招,如買一送一、團購價、無息分期付款等,透過購物台、臉書粉絲頁及LINE群組鋪天蓋地轟炸促銷訊息,藉此吸引顧客上門。然而一分錢一分貨,便宜價格的背後可能隱藏著陷阱。
消費者被低價吸引至診所後,銷售人員就開始強力推銷,若內心不夠堅定,因此就買了一堆療程和瓶瓶罐罐回家。或者,興沖沖地購買了體驗價療程,實際體驗時卻只做了半張臉,必須加價購才能做完另外半邊,加一加可能比原價還貴。當然,在低價的情形下,以雷射療程來說,儀器的品牌、品質是否值得信賴,療程所需的能量或發數都可能被犧牲,進而影響治療效果。必須注意的是,低價誘因下,反而更需格外注意醫師本身的資歷。
專業或專科 睜大眼睛慎選醫師
回過頭來看,醫療行為的最終關鍵,仍是掌握在醫師手裡。雖然現行法規下其他專科醫師也能做醫美手術,但有些醫師也確實持續進修美容醫學相關訓練,且累積了一定程度的實務經驗。消費者或許該考量的是,除了某些特定侵入性手術須找整形外科專科醫師外,如光電雷射及美容針劑注射就不在衛服部特管法的列管範圍,醫師的經驗累積與技術專業度反成選擇重點。
醫師執照、專科證書、經歷背景是評斷醫師的首要因素,而美容醫學又是一門跨領域的醫學,因此醫師的實際治療能力與各種反應病程的完整了解,都會影響醫師的判斷狀況。雖然醫策會推動「美容醫學品質認證標章」,針對院所合法性、專業人員資格與訓練、安全風險控管、服務、品質等面向進行評鑑,目的就是為了以此認證作為民眾選擇醫美診所的參考,但截至目前為止,全台僅有27家醫院及診所通過認證,顯見其推廣宣傳成效不彰。
醫美市場並未因為醫美相關認證而提升競爭力,要先提升消費者的認知度,並同步對其做衛教說明,才能降低民眾知識與認知的落差。以目前的態勢而言,消費大眾還是只能睜大眼睛,多詢問專科醫師別並了解醫師資歷,充分與其溝通討論後再行判斷。
楊國輝 醫師
學經歷:台中市新聖整形外科診所院長|台北市新聖整形外科診所主治醫師|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|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整形及美容外科主治醫師|長興醫院美容外科主任|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
專長:拉皮|眼袋|雙眼皮|內視鏡隆乳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