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陳庭鵬博士;整理/編輯部
根據統計,台灣的糖尿病患者人口數已達200萬,其中九成以上屬於第二型糖尿病,近年已躋身國人十大死因,更常伴隨著許多慢性疾病。如何擺脫糖尿病的威脅?關鍵就在穩定血糖!
當我們進食後,食物會進入腸胃道被消化、分解,產生葡萄糖,隨後葡萄糖被血液運送到胰臟,會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,使葡萄糖進入身體細胞,進一步轉換為人體所需的日常能量。若有多餘的葡萄糖,則會轉換為肝醣和脂肪,前者被儲存在肝臟、肌肉裡,後者則被儲存在脂肪細胞中。
胰島素分泌異常 容易形成糖尿病
一旦胰臟細胞受損,使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不良,葡萄糖便無法順利進入細胞,因而積聚在血液中,又無法被身體吸收、利用,就會形成「胰島素阻抗」,不僅會造成身體缺乏能量,也會因為血糖濃度升高、血壓升高,持續損害腎臟血管、影響腎臟功能。最後,過多的糖分只能經由尿液排出體外,形成尿糖,因此被稱為「糖尿病」。
由此可知,糖尿病是一連串身體的連鎖反應,治療關鍵就在於「身體能否分泌足夠胰島素」以及「細胞能否妥善利用胰島素」。根據好發族群、罹病原因,糖尿病主要可分為「第一型糖尿病」、「第二型糖尿病」、「妊娠型糖尿病」三種。
〈1〉第一型糖尿病
▸ 病因:好發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,肇因於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臟細胞被自體免疫系統破壞,或因化學物質、基因遺傳等因素,造成先天性的胰島素缺乏,於是身體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,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被自然代謝,導致糖尿病
▸ 治療方式: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
〈2〉第二型糖尿病
▸ 病因:屬於最常見的糖尿病,多數與家族病史、飲食或運動習慣不良有關
▸ 治療方式:初期可改變飲食和運動習慣,輔以口服降血糖藥物。若仍無法有效控制,便需要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
〈3〉妊娠型糖尿病
▸ 病因:僅見於懷孕婦女,屬於高危險妊娠,遺傳、高齡、家族病史、體重過重、孕期高血壓、飲食都可能是病因。儘管產後可恢復正常,但若曾經罹患妊娠型糖尿病,有較高機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
▸ 治療方式:由於口服藥物可能對胎兒造成負面影響,因此以注射胰島素,配合飲食、運動為主要治療方式
糖尿病在初期並無明顯症狀,若無定期接受健康檢查,通常不易發現。隨著病況加重,患者會感覺容易疲倦、虛弱,體重不正常地下降,而且容易口渴、食欲大開,尿液排放量也會異常增加,形成所謂的「三多」——吃多、喝多、尿多。此外,糖尿病患者的傷口不易癒合,皮膚容易發癢,足部會有類似被針刺的感覺,此時若再不積極控制血糖,便會引發其他組織的病變,或進一步導致中風等心血管疾病,實在不可不慎。
控制血糖 首重飲食、運動、藥物
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險因子之一,如果已經確診糖尿病,首要任務就是減重,利用合適的飲食計畫,搭配適度的運動,再加上藥物治療,將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內。
〈1〉調整飲食
三餐定時定量,避免攝取過多高糖、高油、高熱量食物,降低胰臟負擔。
〈2〉適度運動
動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、血液循環,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。
〈3〉藥物治療
口服降血糖藥物、注射胰島素,藉以穩定血糖。
傷口難癒 可藉幹細胞生長因子輔助治療
此外,患者必須著重足部的保養和護理,平時應穿著舒適的鞋襪,定期修剪腳趾甲,若有香港腳、灰指甲等黴菌感染疾病,必須儘速就醫治療。由於糖尿病患的傷口不易癒合,建議積極治療足部疾病,才能免於進一步的感染、擴散,導致腳趾發黑、潰爛、壞死而必須截肢的命運。
糖尿病的慢性傷口,也可利用幹細胞生長因子來輔助治療。由於糖尿病會造成四肢周邊血管病變、硬化,使血管阻塞、血液循環不良,讓氧氣、營養素、藥物、免疫細胞難以到達受傷部位,使傷口難以癒合,藉由注射幹細胞生長因子,便可幫助傷口周邊的細胞活化,並提供充足養分,提升癒合的速度。
由於胰臟細胞已經受損,基本上糖尿病無法完全根治,但仍可藉由幹細胞生長因子來修復受損的胰臟組織。根據研究,幹細胞生長因子能夠再生、轉換為胰島β細胞,而胰島β細胞的主要功能正是分泌胰島素、降低血糖濃度,因此十分適合用於糖尿病的輔助治療。建議患者一週施打一次,約3~6個月就能改善相關症狀。
回歸健康生活 才是治療關鍵
糖尿病雖然和遺傳體質相當有關,但肥胖、壓力、作息、懷孕、藥物、營養失調等,也是引發糖尿病的危險因子,若要杜絕糖尿病找上門,建議從日常生活開始著手。其中最重要的關鍵,就是要回歸健康生活,患者可自行委託營養師訂製專屬個人的飲食菜單,讓三餐營養均衡、定時定量,也要盡可能不菸不酒、作息正常,並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,加上遵循醫囑服藥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,就能讓穩定病況,延緩其他併發症的產生。
近年再生醫療蓬勃發展,幹細胞生長因子已能幫助修復受損的組織,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台灣法規更進一步開放,將可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,幫助他們找回健康,甩開荒糖人生!
陳庭鵬 博士
現任喜資生技創辦人暨科研總監|英國諾丁漢大學生物醫學博士|國立陽明大學口腔生物所碩士|致力於成人及胚胎幹細胞、再生醫學、幹細胞生長因子、美容再生醫學等相關領域進行研究與實際應用,曾於香港擔任亞太幹細胞研發副總及科技新報科學顧問
留言列表